新型原發性肝癌模型
新型原發性肝癌模型
原發性肝癌模型介紹:
①運用SB介導的高壓尾靜脈技術 成功構建 c-Myc (4-6 周形成 HCC)、AKT/c-Met (6-8 周形成 HCC)、AKT/Yap (6-8周形成ICC)、sgPTEN/c-Met(15-18周形成HCC)基因表達小鼠肝癌模型;
②小鼠肝臟中敲除癌基因PTEN和^表達Yap可以誘導小鼠在15-22周內形 成HCC/ICC混合型肝癌;
③運用癌基因表達小鼠肝癌模型成功詮釋雷公藤紅素、 淫羊藿素、二甲雙胍等藥物新的抗癌作用機制;
④癌基因表達小鼠肝癌模型成功 應用于部分靶向制劑的藥效和功能評價研究
技術路線:
應用創新點:
首次構建PTEN缺失和Yap過表達癌基因小鼠肝癌模型。臨床肝癌患 者中存在癌基因PTEN缺失和Yap高度表達,然而它們在肝癌中發揮的相互作用 仍然不清楚。本項目研究癌基因PTEN和Yap在肝癌中作用,可以形成新的基因表達小鼠肝癌模型,并進一步完善肝癌發生的分子機制,為肝癌的精準治療提供 研究基礎。
首次對癌基因表達小鼠肝癌模型進行系統的功能評價和應用研究。前期我們構建了多種肝癌模型(HCC和ICC),然而它們的功能評價和應用研究 有待確認。本項目確保構建出的肝癌模型發病機制明確、與臨床病例特征相似、成模周期短、成模率高、不影響小鼠胚胎發育的基因表達肝癌模型,從而更好地服務于重大疾病診斷和防治。
運用癌基因小鼠肝癌模型闡明多種藥物的抗癌作用機制:
我們采用高壓尾靜脈轉染技術構建的AKT/c-Met、AKT/Yap等動物模型, 結合體外機制確認實驗,詮釋了雷公藤紅素、淫羊藿素、塞來昔布、二甲雙胍等 藥物發揮藥抗肝癌(HCC、ICC)新的作用機制研究(圖3-5),部分相應成果 發表在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( 2022 ) 、 Molecular Carcinogenesis (2019) 、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 (2019、2020)、 Food & Function (2019 )等雜志上。
和傳統模型相比:
自發性肝癌模型:腫瘤發生類型和發病率有很大差異,成功率低且不穩定,造模時間長。
誘發性肝癌模型:誘發性模型起病隱匿,誘導周期長。誘導過程中動物的死亡率較高,肝癌發生的部位,病灶數及
時間等個體差異較大。
轉基因動物肝癌模型:肝癌發病機制及藥物篩選的理想模型,但其缺點在于基因突變在胚胎形成時已經存在,可能激活代償性分子通路,且制作技術要求較高,價格相對較高。